我要成为真正的绝世猛将!
写在前面:
本文是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,尝试在一篇网文的基础上做故事延伸,所有延伸的情节都完全属于本人虚构。我纯粹为了利用这个初次小试牛刀的机会,借一些人物视角来进行一些自我价值表达,某些出现的人物,其性格和思想可能与原著有较大差异,或者情节发展逻辑与原著不符,都非我本意,望谅解。另外,坤海的出现与另外的文章有关,突然出现没法理解属于正常…
借此,也感谢那位让我有这此机会的人,希望她平安健康。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,希望我们每个人,都能通过学习和尝试,不断进步。
网文:
随着曹操主力大军抵达洛阳,张羽将步卒驻守洛阳救火之后,便率领自己的一千铁骑先行!
虽说孙坚、公孙瓒两路诸侯不愿追击董卓,但还是给曹操赞助了一些马匹!
使得曹操麾下终于凑齐了一千骑兵,皆是单人单马,还都在张羽麾下!
见到张羽要先一步追杀董卓兵马,曹操立刻让夏侯惇、夏侯渊、乐进三将跟随于其后!毕竟在曹营中论起勇武,也就只有他们三将仅次于张羽了!
“舅父,此战我等追击董卓,必然大败,如此你也要去追嘛?
听得张羽此话,曹操也是脸色微变,而一旁的戏志才却是笑着道!
“少将军何必有此一问,此战无论胜负,都对主公有着天大的好处!
诸侯皆停滞不前,唯独主公领军追杀董卓,再加上少将军温酒刺华雄,擒高顺,斗吕布!"
"十八路诸侯讨董一事,可让天下人明白,这关东所有诸侯,唯独主公一人心向汉室,并出了大力!“此战一过,相信,会有无数心存汉室的能人志士,前来投效主公,到了那时,主公的实力,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!
随着戏志才说到了这里,此刻的曹操眼神一凛,沉声地说道!
那是自然,即便董卓大军十倍、百倍于我,我曹操也要让天下人知道,我曹某人之夙愿!
听得曹操此话,众将士纷纷暴喝,愿誓死追随曹操,救出汉帝!
以下是我的延伸:
曹操因为戏志才的一番话,加上众将士空前泛起的激昂热情,骤然感觉身上有一股热血不停涌动,他一手用力拍桌,从席中一站而起,一手举起手中的酒杯大喝道:“来!众将士们!饮此一杯后我们马上启程!杀,董,贼!”“杀董贼!”将士们齐声吆喝呼应道,然后纷纷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,接着纷纷拿起原本放于桌上的剑,紧握手中。所有人一个个腰杆笔直,每一位都带着能马上启程追杀的面貌。
暴涨的士气和将士们的誓死之心必然不是坏事,可是见此状的张羽却没被周遭氛围所熏陶,他心中之惑不仅似乎没有被解开,反而更感到体内深处那动摇之心愈演愈烈。这有些反常。张羽本人一时亦思不得其解,以至于刚才举杯喝酒时,手不禁出现几次停顿,面上露出一丝不安的神情,但又鉴于自己身为军中将领,此种神色万万不可被旁人察觉,所以一瞬之间,立马又强作出一副凛然正气的样子。
戏志才的此番话自然是蕴藏强大力量的,不过提起“温酒刺华雄”这一事迹,旁人或许不明,只有张羽自知那不过一次为了自证的豪赌。张羽的心水其实亦清,回顾方才鼓舞之言是从戏志才口中所出,又回顾方才曹操面上的神情,他知道论在军中地位戏志才虽不及曹操,可论觉悟,戏志才在他心中的地位似乎更高。曹操天生就是一名天才政治家、军事家,精于操控人心,亦懂算计,深知何时说何话,做何举止,方能得人心军心。加之此次“必败之战”,真正领带数将舍命杀出去的并非曹操,而正是张羽本人自己。所以他以为,曹操的此番气派豪言当然能脱口而出。在张羽看来,戏志才才是那个真正心存大汉之人,而曹操只是利用了这一点,来换取人心,换取自己的功名权势。眼下,张羽即将要带领众将出征赴此九死一生之战,若最终只为曹操的功名,他扪心自问,多少是勉强了一些。所以,他自然是动摇的。但即便如此,眼看当下似乎大势已定,他也已经做好了硬着头皮也得上的准备了。张羽此时的愿望,便是希望在赴死之前,找到那个答案,那个他与心中英雄将士到底差之何物的答案。他想知道,那些英雄将士到底因何而愿意舍命作战,是不是如若自己也找到了此物,亦可愿为此而赴死?
张羽头脑内的此番风暴让他一时双目空洞,还没待他回过神来,戏志才突然稍有着急而又冷静地和曹操说:“主公且慢。”所有人这时也顿住了。戏志才接着说:“众将士们有此决心毋庸置疑是主公之大幸也,可是主公要三思而行。我军早前三日一直为赶赴洛阳几乎无作停顿休整,军中有大量士兵几乎一连三天三夜不眠不寝,即便有如此誓死的志气,恐怕亦难抵肉身疲惫之苦。再加上现时天已入黑,洛阳前方一片山林险峻,若此时贸然前行,恐怕未能追及董卓之前便已因此挫败军心。而董卓行军亦必经山林,今夜任其去亦定不会远。当下我们正身处洛阳城之内,不仅军粮酒水充足,寝屋亦够,何不趁此机让将士们入寝休息,调整身心。待明日清晨之时,我众铁骑养精蓄锐,再快马加鞭追击董贼亦不迟。”戏志才此言一落,让曹操定神思考了片刻,他摆动着眼球,琢磨着戏志才的话。最后点了点头说:“既然如此,那便按戏谋士之意,让将士们今晚于洛阳休整,待明日清晨之时再集结出征!”“遵命!”众将士齐声应道。看到这个场面,张羽也稍微松了一口气,他现在又有更多时间来思考他心中的疑惑了,即使,仅仅是多了一夜时间……
夜已入静,寝房之内,张羽身带疲倦却不能眠。除了他原本一直思索的疑惑之外,今夜让他思考更多的是戏志才今日的其中一句话。“会有无数心存汉室的能人志士前来投效主公。”这句话一直回响于张羽的脑内。他不停地问,为什么能人志士一定会来?“心存汉室”的四个字背后似乎蕴藏着一样更大的事物,似乎是它,在发挥着更大的作用。他又不停地想,到底他与英雄将士差之何物,英雄为何愿意赴死,他又究竟因何被这些英将所吸引?张羽深感到,这些疑惑彼此之间有着一种强大的关联性,他在房内辗转,可终归还是想不通其中究竟。
丑时已至,军营内外连绵回响着蟋蟀的叫声,还有篝火缓缓燃烧的脆响声,一些需要守夜的士兵站在各个寝房门外。张羽听着这些声音,躺于床上,注视着窗外的明月。今晚是圆月之夜,月色比平时显得更亮,平时的月光是泛黄的,而今晚的月色却是一种带着幽蓝的白,以至整片夜空亦泛起一点空灵的感觉。此刻的宁静让张羽的内心也平静了许多,但透过他的眼神便知道,他依然在不停思索着。
忽然,一只鸟儿从天空划过,在张羽和月亮之间。鸟儿的黑影在他眼前一闪而过,仿似有一个念头突然闯进了他的思绪一样。张羽眼睛一闪,在床中坐立了起来,瞳孔放大,有点不可思议地自言自语道:“原来如此……!”
或许是久违了这种令人心安的宁静,张羽似乎真的悟出了什么。现在的他,突然异常地亢奋,全身的肌肉都在颤动,此时他急需要找个人诉说一番,而他立即,亦是唯一能想到的人,便是戏志才先生了。张羽想立马就到戏志才的休息处,和他见面,但此时已是夜深,他想戏志才先生大概不希望被打扰。张羽思前想后,一时在房中徘徊几圈,一时又坐于床上沉思。
寅时快到了,张羽终于按捺不住,他整理好衣裳,便往外走去,往戏志才的所在之处。戏志才的房外有两名守卫看着,眼见张羽朝这边走来,神情慢慢显得有些诧异。其中一名守卫见状说:“将军?”守卫本想接着发问下去,但出于身分,一下又克制了回去。
“戏先生,他在休息吗?”张羽稍压音量地问,语气亦显得有些缺乏底气了。也许张羽自己也明白,在这凌晨时分,自己的发问多少显得有些多余了,哪怕只是对着一名守卫。
“回将军,戏参谋此时的确是在休息当中,将军……是要找戏参谋吗?”
“不错,我有些话想和他说。”
“属下明白了,将军于此时辰前来,定是有要事要与参谋商量。可属下无不敬之意,只是有一事必须告诉将军,戏参谋近日身体不适之症越发频繁,我从旁观看亦能察觉参谋体质日渐衰弱,恐怕是身体抱恙已有些时日,现在正需要多加注意休养身心,属下恐怕不能斗胆……”
守卫的话未说完,突然听到房内弱弱地传出几声咳声,然后听见一把带点虚弱的声音说:“让张少将进来吧。”此话一出,守卫马上低头抱拳,然后往一旁移了一步,说:“将军,请。”
张羽走进戏志才房内,只见戏志才竟是在小桌一旁坐着,桌上摆有茶杯,而且还冒起一丝青烟,好似戏志才早早已在等待张羽的到来一般。
“张某见过戏先生。”张羽抱着拳说,“原本张某只想过来碰碰运气,没想到先生也醒着。”张羽停顿了一下,接着说:“难道先生亦与张某一样,心有所思而不能眠?”
戏志才拿起茶杯,递到嘴边,稍微吹了一吹,说:“再过几个时辰就要出征追击董卓了,今晚难得有此番宁静,加上月色幽雅,我亦无就寝之意,还不如沏茶赏月来得享受……” 戏志才说着,拿着茶杯欲饮又止,又说:“少将似乎心急与我见面,所谓何事呢?”说完喝了一口茶。
“不曾想先生原来还有此雅兴,其实张某今晚亦在‘赏月’之中,而心中一直存有一惑,整夜冥思苦想。不料真在一番辗转难眠之后,似乎有所眉目。张某心想,眼看整个军营之中,大概唯有先生一人能明张某心中所惑,望能在出征之前与先生诉说,亦望先生听后能给张某提点一二……但也听闻先生近来身体抱恙,需要多加休养,若先生此时有所不便,张某这边告退……”
“无妨,少将毋需太过担心,过来一坐且说便是,正好亦一同赏赏这月色。”张羽嘴上微露出一丝满足,说:“张某谢过先生。”然后便朝小桌走去,并小心地坐下。对话之间,戏志才已把张羽的茶倒好了,张羽刚坐下,就顺手用两指轻扶着茶杯,并无提起之意,而是稍作酝酿之后,向戏志才问道:“先生可知,张某我为何想成为一名将士?”
“为何?”
“张某自小爱读史书,尤其是兵史,年少时我便被书中记载的英雄将士所吸引。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气派,还有那在沙场上不屈不挠,披荆斩棘的精神,深深地让我折服。所以我自小便立志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。”
戏志才略生疑惑,望向张羽。“那么,以少将今时今日的成就,是否算是经已完成了少时心愿呢?”
“在世人眼中,我张某或许的确已经和那书中英将有几分相似了,也许先生也是因华雄一事而这么认为的。可只有张某自己心中知晓,其实事实并非如此,我与那些英将还差之甚远。”
戏志才似点头又不似点头的动作。“此话何解?”
“我出身平凡,虽有成将之志,但又因儿时身材瘦小,人亦沉默寡言,因而自小便一直受人轻视。哪怕是我放出壮语豪言,说自己一定会成为一名将军也只会招来嗤之以鼻。可我并无因此言弃,反而更加坚定了这个决心。我要证明给那些旧时轻视我的人看,我张某人是一名猛将!”
“想要成将,必先成士,好在生于这个战乱的世代,想要成为一名士卒并非难事。从军之后我亦一直在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。”
“后来一事,先生亦知道,当时各路勇将均败于华雄之手,令其不可一世,各候公愁眉不展。正是如此,我看到了一个千载一时证明自己的绝佳时机。张某心想,若此战一成,我便能从此名震天下,若不成,张某亦同样证明了自己。于是,我愿为此豁出性命。”
戏志才听后,疑惑更生,问:“听少将所言,我有一事不明。少将的此番,为自证而愿舍命的觉悟,已远胜于天下众人,在世人眼中,又或是在我戏某眼中,少将已与那书中记载英将如出一辙,可为何少将依然说,自己与他们差之甚远呢?”
“当时与华雄那一战过后,张某的确完成了自证之愿,大收了名气,亦受尽了赏识。可待我获此功名之后,我才日渐发觉那些英将所做之事,和我张某所为有着极大不同。我发现,英将们并不为自证,而是为了某件更大的事物,起码在张某心中便是如此,我亦一直苦寻答案。”
“那么,少将早些时候所说的‘有所眉目’,是否与此答案有关?”张羽停顿了片刻,拿起手中茶杯喝了一口,放下之后说:“先生早些时候的一句话,给了张某一些提示。”
“嗯?是哪一句?”
“先生说,‘此战一过,相信,会有无数心存汉室的能人志士,前来投效主公。’此话引起了张某深思。张某以为,引来众能人志士的定不止是‘心存汉室’如此单一,其背后定有更大一物发挥着作用。后来张某发现,此物与那能让众英将愿舍其命之物竟为同一物!”
“那么少将现在认为,此为何物也?” 戏志才问道。
张羽望向窗外的明月,说道。“此物便是人的大我之觉悟,是为影响后世而牺牲自我的觉悟,是为有更多后人能传承大我之精神而愿舍命的觉悟!”
“那飞鸟划过月前的一瞬我终于明白,英雄舍身从不为自证,而只为有更多后人亦能有此觉悟。英雄心中只抱有一愿,若后世有更多拥有大我意志之人,他日世界必将进步,国家必将强盛,世代必将太平……!”
“原来我与英雄之间,所差便是此物。如今我要成为他们,成为一名真正的绝世猛将!”
说完,张羽又再拿起茶杯,猛饮了一口,把茶干掉了。戏志才望着张羽,又望一望刚被放下的茶杯,然后又望向前方,一时之间说不上什么话来。两人之间的空气,显得格外安静。
不知过去多少分秒后,张羽缓缓地说:“这便是张某所悟出的答案,不知先生,有何见解?”戏志才还在一副思考的样子。
“……少将若问我对此有何见解,我恐怕不便作论。不过少将方才所言,属实击人肺腑,而我戏某相信,世间之人,皆有属于自己的答案。所以,少将自己所寻得的,相信于己便是真解。”
张羽无言沉思着。戏志才想了一想,再说:“近来我亦有一事,本来无向他人提及之意,但见今晚与少将有此一缘,就和少将诉说一二吧。”
“早些时日,我在营中遇到了一人,一直让我久不能忘。此人不仅穿衣古怪,言辞更是离奇,语句之中有许多我从未听过的词语。初时我以为是不知哪路派来的奸细,差点便把他当场斩杀。不过此人神色举止极其慌张,还称自己来自 1800 年后的世界。我思量他身上的特点,的确过于怪异,完全不似是属于这个世代之人,所以最后我姑且相信了他。”
“除去那些怪异之词,此人还提及一事,我尤为深刻。此人说他生活的那个年代,是个百姓安泰无虞,国家盛强的年代。我想,若此人所言属实,那必定少不了少将今天的这份觉悟。相信少将一定是那个,以大我精神影响了无数后世人的英雄将领。那世代虽远,但我相信,世界一定会完少将心中所愿。”
“来,将军,今晚我们就以茶代酒,一同敬那些英雄将士,敬那大我之精神!”
“敬大我!”
说完,二人一同举杯相对,把茶一饮而尽。
明月高挂,夜色依然。无声无息之间,因为些许人的一念,世界又变得不一样了……